截至2014年,中国大陆实际量产的面板生产线有16条,其中4.5代线有4条,5代线已经量产4条,5.5(LTPS)代线量产2条,6代线量产2条,8.5代线有4条。根据目前明确的投资规划,预计2016年前后,随着其他8.5代面板生产线量产,中国大陆供给能力将大幅提升。这使得产业链上游核心材料配套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在8.5代线面板厂的玻璃基板供应方面,大陆玻璃基板厂商尚未涉足。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面板的出货面积近2200万平方米,而每张面板需要两张玻璃基板,再加上其他切割损耗、过程损耗等因素,平均每平方米液晶面板消耗近2.5平方米的玻璃基板。群智咨询(Σintell)测算2013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对玻璃基板的需求面积约为5500万平方米。
从大陆玻璃基板的供给情况来看,目前可以量产玻璃基板的供应商主要有东旭集团、彩虹股份以及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CODA)资料显示,2013年玻璃基板年供给量不足900万平方米,且均为6代线及以下。在8.5代线面板厂的玻璃基板供应方面,大陆玻璃基板厂商尚未涉足,主要供应商仍然是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等。
从大陆玻璃基板厂商的客户分布来看,大陆玻璃基板的主要客户为大陆面板厂及我国台湾面板厂。目前,大陆面板厂对3家玻璃基板厂的产品导入情况不容乐观。截至目前,4.5代线玻璃基板主要是京东方在导入使用,年度采购规模约为25万平方米。5代线玻璃基板主要是昆山龙腾光电和京东方5代线在导入使用,年度采购规模合计近100万平方米。6代线玻璃基板主要是京东方在导入使用,年度采购规模在120万平方米左右。从2013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对玻璃基板约5500平方米的需求量来看,玻璃基板的国产化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陆玻璃基板市场主要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占有。
研发水平与一流企业存在差距
研发水平、专利壁垒、捆绑式战略以及产能扩张四大因素导致玻璃基板国产化率较低。
造成大陆玻璃基板国产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研发水平问题、专利壁垒问题、捆绑式的战略客户关系以及产能扩张四大因素。
首先是技术研发水平。在过去几年,以东旭集团为代表的玻璃基板厂商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多突破,但是较国际一流企业,如康宁、旭硝子等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成本及关键规格方面仍然需要不断优化。例如,基板收缩率过大、良品率偏低、无法量产LTPS基板等。
其次是专利壁垒问题。2013年年底,东旭集团与康宁公司经过友好协商签署相关协议。康宁公司将向东旭集团提供某些技术授权,东旭集团将支付给康宁部分相关费用,以用于6代线及以下的平板显示器玻璃制造。然而,8.5代线的核心技术专利仍然掌握在康宁手里。换句话说,东旭集团等大陆玻璃基板企业仍然无法切入8.5代线的玻璃基板进行配套生产。未来面板厂商及大陆玻璃基板厂商可能会面临一定的专利诉讼风险。
再次就是捆绑式的战略客户关系。大陆主要面板厂在成立之初就与其配套的玻璃基板厂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这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提高了大陆玻璃基板厂加入竞争的准入门槛。
最后是产能扩张。据了解目前东旭集团、彩虹股份、中建材规划的6代及以下的生产线条数为31条,而目前实际量产的生产线仅为10条左右,产能扩张的速度仍然显得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