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海城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18亿元建设的资源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项目场内,2台磨矿机正在试车生产;两段14台煤气炉主体安装完毕,设备正在调试中;2座气态悬浮窑、2座高纯窑筑炉完成,正处于调试和生产前准备阶段……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项目通过将劣质煤制成煤气,利用悬浮窑,把低品位的菱镁矿烧成高品位高纯镁,每年可“吃掉”低品位菱镁矿300万吨,同时还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回收,卖给硫磺皂厂,每年可回收480吨,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和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以往,由于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传统利用观念,加之技术工艺落后,海城矿产品加工产业一直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特别是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效益,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采富弃贫,每年全市开采的三级矿及低品位矿石大约200万吨,而应用量不足70万吨,大量的低品位矿石、边尾矿石和矿山废料被白白丢弃,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牺牲环境更不能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海城采取政策牵动,政府扶持,积极推广矿山企业菱镁浮选技术,以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升资源利用率。目前,海城有4家企业新上了菱镁浮选生产线,年浮选菱镁矿378万吨。同时,海城市全力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像辽宁华宇镁建材有限公司利用低品位的菱镁矿和边尾矿生产隧道防火板、船用防火板和新型轻质墙板,海城市大德广消防门业材料有限公司利用低品位的菱镁矿和边尾矿生产建筑防火门、防火隔离带,兴顺环保建材有限公司利用镁尾矿渣生产新型标准砖等,一批节能环保、资源再利用项目相继建成落户。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全国百强县评选中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作为全国百强县十强,海城除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大了规范力度,还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方面全力推进资源节约开发和集约利用。
在土地资源上,海城市委、市政府组建了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国有土地出让通过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严格实行招拍挂,企业和个人“手拉手”买卖土地行为被全面禁止。同时建立的市规委会“一会制”审批制度,以及农业项目“农规会”审批制度,防止了企业跑马圈地,对于那些批而未用的闲置土地以及废弃砖厂等三类地资源更是加大了整合整治力度。值得一提的是,海城在牌楼镇启动了三类土地整理工作,围绕不适合绿化的矿山闭坑企业,整理矿山废弃地5平方公里,促进了矿山废弃地再次利用、发挥作用。
在水资源保护上,海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未雨绸缪,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样办法,严格保护、充分利用水资源。海城市大力开展了水库、坑塘、橡胶坝维修建设工作,围绕水库除险加固,对全市16座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全面维护加固,围绕海城河两岸开发,在海城河段建设了四道橡胶坝,全部蓄水后可在城区段形成全长16公里、300万平方米的水面,在有效利用地表径流的基础上,涵养了地下水源,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对于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海城市对没有手续的自备井实行全部封停取缔,对有手续的自备井实行按表计量、按价收费,通过税费来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通过人工湖、坑塘建设力度,以及东部山区水源地的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工作,达到涵养好水源的目的。目前,海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60%,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