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作为全国十大建陶产区之一,日产陶瓷砖134.27万平方米,其中80%以上集中在法库产区。2017年,法库陶瓷产业集群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0亿元,40余家规模以上生产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这一成效的取得得益于中东迪拜、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海外仓的建立以及“法库货场国铁集装箱业务”的开通,2017年,陶瓷出口在去年6000万美元基础上,今年历史性突破1亿美元大关,圆满完成了年初设定的“小目标”,陶瓷出口成为法库产区2017年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随着法库陶瓷产区深入推进陶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陶瓷企业技术和环保升级改造势在必行,法库陶瓷企业要想在2018再掀辉煌还真是有点难,“英雄气短”或将成为年度发展关键词。
环保政策重拳出击
法库开发区负责人明确表示:第一,坚定不移推进陶瓷产业“煤改气”工作,逾期未完成改造,未取得清洁能源使用证明的企业将禁止开工生产。第二,受制于环保压力和矿产资源禀赋的压力,2018年法库产区将通过关停并转等市场化资源配置手段,加速淘汰一批低端、落后的产能和产品生产线,将现有规划设计产能由过去的5亿平方米压缩至3亿平方米,限产幅度将高达40%,以应对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
负债累累掣肘发展
“2017年度法库产区生产企业财务状况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法库产区4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库存总量为4117万箱,6172万平方米,库存货值14.42亿元,库存货值占年度产区生产总值的20%。银行贷款余额以及民间借贷方面,40余家企业累计银行贷款余额达15.28亿元,社会借款1亿元,每家企业平均负债额高达3500万元。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融资难度加大成为制约法库产区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煤改气加重生产成本
据官方论证,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成为制约法库产区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二只拦路虎。资料显示,年初以来,国内纸箱包装产品、煤炭、天然气、熔块制品等基础生产原材料呈现全面上涨态势,生产成本的快速上涨成为法库产区大部分生产企业难以承受之重,而即将展开的“煤改气”工作,更是将企业的综合性生产成本推上新高。园区某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明年产区极力推行“煤改气”的话,企业有可能无法开工生产。
既要练好内功又要借势提升
为改善日益恶化的产业融资环境,法库产区管委会正着手成立法库建陶产业集团,统筹推进法库陶瓷在巩固东三省,强化京津冀,拓展海外市场的整体销售业务,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并积极组建和招引融资担保公司,通过“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区管理和运营,不断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
对于“煤改气”工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坦言,由于各产区“煤改气”工作推行步调不一致,短时间来看,法库产区推行“煤改气”的做法的确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产品性价比优势降低等等不利情况,但从长远看,长痛不如短痛,法库产区先行一步,势必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变以往企业片面追求“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升和品牌建设的经营模式。
开发区负责人表示,2018年法库产区将启动陶瓷企业品牌中长期成长计划,设立200万元的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加速推动把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到辽宁品牌成长计划中来,以及推动省内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购法库陶瓷产品,真正打造几个年产值超10亿元,能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法库陶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