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出炉,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网财经频道将于本周推出下半年经济热点评述系列报道,包括化解当前通货膨胀压力、不容乐观的出口形势如何应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热钱流入怎样稳定金融市场、财政货币政策待完善等六大议题。今天我们推出下半年经济热点述评第一篇,如何找准通胀问题的"七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过两次严重的通货膨胀,从2007年开始的通货膨胀并不同于93到94年的通胀形势。鉴于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不乐观的经济环境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形势更为复杂。除了与以往相同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过多之外,我国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流入,加快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同时美元走软造成的国际油价、粮价的上涨,以及国内的生活资料价格涨幅过快,都是加大通胀压力的重要因素。
问题变得更复杂,当然简单的调控手段已经无法产生预期效果。我们如何理顺当前的经济传导链?
三大价格上涨加重通胀 灵活采取财政政策
首先从最直观的价格来说,根据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的评估报告,成本推动压力、粮价上涨压力和货币信贷反弹压力是导致未来物价上涨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影响最大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一边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了食品和部分轻工产品价格的上涨;另一边是由煤、油和矿石类价格上涨引起钢材、有色金属、建材、农资和运输等重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
对于农业领域,国际粮价的上涨为我们敲响警钟。在夏粮大丰收的利好推动下,保障农产品的生产供应,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群众生活。今年以来,国家在控制公用品价格上涨同时,又先后对小麦粉等粮食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制度,并提升化肥出口关税,降低冻猪肉等食品进口税率,积极通过财政政策缓解通胀预期和压力。
工业基础产品的价格上涨更是引起通胀的重大推手。现有的能源供给不能满足中国工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资源话语权,积极拓展同资源型国家的互惠合作,改善供给的紧缺局面。近日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加快研究启动中俄能源谈判机制、两国能源合作等议题,正是扩大能源供给的契机。
对内部来说,还需要理顺目前的煤电价格关系,规范国内市场秩序,制止煤炭和化肥领域存在的暴利现象。相关部门应坚决抵制热钱对国内商品期货的投机,加强成本监督和价格干预,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股市需信心 金融市场重点防风险
其次从最热门的资本市场来看,股市的涨跌影响中国上亿的投资者。目前A股市场下跌造成的财富缩水,威胁了我国金融稳定。因此重建信心、理性决策、维护秩序是缓解局面的有力武器。
借奥运契机,“稳定”市场氛围正在扩大。大小非减持透明化、严控新股上市和再融资、上半年较好的宏观经济数据都助推了A股市场。虽然股民急盼的平准基金入市等政策还无动静,但油价下滑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投资者信心将进一步回升。
政策适时调整 保经济更要防通胀
对于目前不容乐观的经济形势,所有调控都将落于政策层面。从去年开始的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的两难局面下需要适当调整,从年初确立的“双防”(防过热、防通胀)转变到“一防一保”(防通货膨胀、保经济增长)。7月8日至11日,国务院在中南海连续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地方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综合目前经济形势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
由此可见,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适时调整,避免我国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对于走到路口的中国经济,灵活拿捏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深度,将是抓准通货膨胀“七寸”的关键。
在线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4054号-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