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发改委司局级官员处获悉,为期2天的国家发改委“31期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于29日结束。其中,判断未来经济形势,定调调控方向是此次会议重点内容。就此话题,来自31个省市的上百位地方发改委官员进行了2天的集中讨论。
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就当前经济形势和下一步宏调措施进行了主旨发言。在27页发言内容中,张平全面分析了目前经济形势、面临的风险,并从发改委职能角度,提出了下一步宏调思路和具体措施。
面对当前宏观形势,发改委称“局面还十分严峻复杂”。而据上述参加该会议的发改委官员分析,发改委的“调控”单中有两处重要看点??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和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升级。前者作为常规宏调手段,将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多作用,后者则是从“大宏观”角度,从根源上解决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问题。
投资向五大领域倾斜
经过学界各方讨论和官方密集调研后,下一步宏调“主流词”达成共识,即财政政策将更加“有所作为”。对此国家发改委的理解是,“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有保有压”。
据上述国家发改委司局级官员透露,“保”的序列里有:“三农”、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也就是说,政府投资将向这五方面倾斜。
“总量不会出现大变化,而是结构性投资倾斜。”上述发改委官员表示,财政“有所作为”的前提是结构性调整。
出口、消费政策调整
在厘定未来“投资”方向后,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另外“两驾马车”--消费、出口,发改委也设定和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上述发改委人士称,发改委要从这些层面,促进消费增长。
对此,发改委找到两个抓手,一是扩展农村消费,二是拉动或培育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
让农村消费市场成为扩大内需的助力器,是学界给决策者们提交的方案。但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资价格攀升、医疗、低保等社保不完善等,使得农民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未能大幅度提高。
在国内外经济多重因素下,我国东部地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面临着生存困境。为此,从各行业协会、企业频频传出,要求包括调整出台政策的呼声。
从发改委会上看出,出口政策会在局部进行微调。据悉,张平在会上表示,要有针对性地对纺织、服装、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部分产品予以“支持”。
同时,张平也在会上表态,“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和煤炭、焦炭、钢材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
张平当日报告中并未就怎样“支持”给出具体答案。但业界普遍预盼的政策调整是回调出口退税。
“完全退税是不可能的,要实现有差别的税收政策。”7月30日,正在江苏常熟市调研企业经验情况的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院常修泽对本报记者表示,比如在自主创新领域有优势领域。
“调整判断依据是,是否影响到国际市场竞争力。”张晓晶分析,如果基本竞争力没受到影响,则无需进行政策调整。反之,在国际市场份额大为减少,应该适当扶持。
同时,张提醒,如果是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纺织,这些领域是需要“收缩”的,再加上低附加值这一特点,大规模扶持的可能性不大。优化贸易结构、出口结构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酝酿产业升级政策
尽管在通胀加剧、资源价格飙升、出口下滑、外需收缩等多重因素下,宏调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面。但国家发改委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不变??酝酿一系列促产业升级的政策。
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充分利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化压力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观点已在发改委内部形成共识。为此,发改委要拟定出台一系列扶持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
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目标,发改委将继续在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加大支持力度。
如推进第三代移动通讯等成果推广应用,实施生物医药等重大高技术产业专项、建设信息服务、新能源等十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在发展重大技术装备上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理事长孙伯淮曾多方呼吁出台相应鼓励政策。
他分析指出,按照现行的税收政策,购买国产重大装备产品不享受任何优惠政策,用户企业自然倾向于进口设备。而现行政府采购政策只包括了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采购,而未包括国家垄断企业的采购部分。同时,政府采购对于本国自主开发的产品是否予以优先采购只是劝导性的,非强制性地严格规定。
对此,从张平报告中看出,国家发改委表示把其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给予落实??制定鼓励企业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多地将重大项目设备订单用于支持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除此外,发改委促产业升级的政策还锁定在“促进企业重组兼并”和“大力发展服务业”两个领域。
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对优势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方面,发改委将会提供支持,并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合。
标志产业结构良性发展的指标之一--促进服务业发展,也是发改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对此,张平的报告显示,要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如放宽准入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综合运用贴息、补助方式,支持物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港口保税区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试点,积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宏观形势风险依旧
面对当前宏观形势,发改委称“局面还十分严峻复杂”。
“不确定因素增多,潜在风险进一步积聚。”一位发改委人士表示,张平在会上再次提醒各地发改委官员注意当前国际经济三个关键性形势。
首先,美国及世界经济减速,使得我国外部需求收缩。“现在看来比原来预想要严峻得多。”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美国受次贷影响,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低速调整阶段。对此,我国仍需高度关注。
其次,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在加大。原因在于,原油类等基础原材料、粮食两类物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持续走高。
最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得国内金融调控难度增大。如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加息后的新兴市场,包括中国。
发改委称,今年上半年多增的外汇占款,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增长等因素外,异常性流入的外汇资金占了很大比重。这进一步加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矛盾。
但是“从国际游资的动向来看,未来也不排除出现集中流出的可能性。”张平称,这种流动会影响国内股市、楼市的稳定发展。
“三种危机共振,局面还很复杂。”许正中分析,金融、石油、粮食危机共存,宏观形势的不确定性在增加。
“中国经济已进入了综合拐点。”许正中判断。
张平提醒各地执行宏调政策的发改委官员在国内四种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一,价格上涨压力还在加大,未来走势看,除了输入性压力之外,国内还有一些新涨价因素。如上游产品价格涨幅扩大,土地、资金、用工等生产要素价格和环保成本上升,近期调整成品油、电力价格也会相应带来一些影响。国内企业"消化"这类涨价因素能力不强,原材料生产企业和消费品生产企业涨价意愿都明显增强。
再如,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全面展开,对钢铁、水泥、玻璃等物资需求大量增加,这类物资价格很可能出现一定幅度上涨。
其二,农业发展形势还不容乐观。
数据显示,上半年,农资价格上涨同比上涨20.7%,创下了历史新高。因此,“制约农业生产和”煤炭、硫磺等化肥原资料价格仍在攀升,遏制农资价格上涨任务艰巨。“张平称。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很多。”
而能源资源制约因素和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验困难,也考验着未来宏调措施的效果。
其中,煤炭供应的“紧平衡”状态,也是发改委决策宏调措施时面临的重要命题。发改委表示,由于煤炭供应因素,进入7月以来,区域性、季节性电力紧张状态更为明显。
此外,发改委还判断,未来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加大。(21世纪经济报道)
在线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4054号-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