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荫营镇,100多家耐火材料生产企业比邻而居,各有各的“拳头产品”,让这里拥有了“中国荫营耐火城”的美誉。
从最初“作坊式”生产简易的耐火罐、耐火球、黏土砖,到现在大批量出口优质的高铝质、硅质、铝碳质、铝镁质等定型和不定型耐火产品,阳泉市持续推进耐火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这份“黑色家业”正在从利用资源优势转向内涵型增长。
近日,记者走进阳泉金隅通达高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熟练地用刷子把各式各样的模具清理干净,将经过科学配比后的多种粉末状材料放进机器中强夯成型。这些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产品,通过高达1300摄氏度的隧道窑内煅烧,然后推向市场,为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高温工业构筑起一道道“防火墙”。
“烧制笔尖钢的钢炉内壁需要一层耐火材料,只有品质最好的耐火材料才能确保没有杂质渗入钢中。”阳泉金隅通达高温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俊朋介绍,在高温工业领域,耐火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设备寿命、生产效率、产品品质。
作为中国四大耐火材料基地之一,阳泉郊区耐火材料产业已走过70余年发展历程。郊区的铝矾土资源以储量大、品位高、杂质少、埋藏浅、易开采而著称。然而,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开采落后、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的浪费资源现象,大部分经过多年开采,面临资源枯竭关闭风险。以阳泉银宇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为例,生产专用匣钵所需的高纯材料,需要千里迢迢从南方矿区采购。
成于资源,败于粗放利用。为了用好资源禀赋,近年来,阳泉市通过国有资本参股、控股等市场化方式加强对铝矾土资源源头管控,同时,大力推进“专业镇+市场主体”培育模式,打造“矿山开采—原料煅烧—制品生产—回收利用”绿色循环产业链。
随着小企业被关停拆除,一批科技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耐火材料企业,在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
“没有资源便利,我们将技术、创新与服务作为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阳泉银宇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泽宇薪介绍,该公司自筹资金1500万元,技改扩建年产200万块锂电池匣钵自动化生产线项目,目前已进入安装调试阶段。新车间内,新修有1座干燥窑炉、1座推板节能烧成窑炉,并通过自动化传送系统与全自动油压成型压力机连通,不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更向着绿色化、节能化迈出坚实一步。
经历几次工艺革新,阳泉耐火材料生产实现“五变”,即变燃煤为燃气、变人工控温为电子控温、变倒烟窑为隧道窑、变小作坊为大园区、变手工作业为智能化生产。
在阳泉市下千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操作人员在主控室内可以实时观测生产炉内火焰颜色、长度、亮度、燃烧情况,轻点鼠标控制窑炉各个区间的温度曲线,确保产品受热均匀。去年,该公司70%的耐火产品出口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今年,已收到8000吨的耐火产品出口订单。
阳泉市圣火炉料有限公司则对隧道窑烧成工艺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通过自动控制使用天然气,有效提高了烧成温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保证了产品质量。该公司副总经理史进说:“不仅如此,通过环保升级改造和不定型耐火材料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我们还有效提高了不定型耐火材料的产量,扩大了市场份额。”
“当前耐火材料产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环保压力增大等挑战,而成立创新联合体正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不久前,阳泉市郊区副区长闫福善在2025年阳泉市耐火材料技术创新联合体发展论坛上表示。
为了避免产业雷同、无序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郊区实施耐火专业镇主导产业壮大工程,先后成立了国家硅铝质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西省首家耐火工业互联网数据平台、省级耐火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开展耐火企业5G+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集企业孵化、检验检测、产品研发、产品展示、实训培训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领耐火材料产业提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