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12月31日,广州石化3号焦化装置自首次开工以来已经连续安全运行755天。2012年,该装置在成功实施加热炉在线机械清焦及18小时生焦周期后,装置加工量和技术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加热炉热效率、干气C3含量等5个单项指标在总部竞赛中排名第一,综合考核排名在集团公司同类装置考核排名中位列第一。
两年8位新员工走上班长岗位
“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装置工艺主管黎家铭感慨地说:“回想装置刚开工时,班组职工中有70%是经验不足的新人,要保证装置如期顺利开起来,压力确实不小。如何让他们尽快掌握操作技能,培训工作很重要”。
在开工培训阶段,黎家铭面对新人多、培训时间短、操作经验不足等困难,提前利用在校生定向培训机会,通过定计划、拟提纲、多考试、勤辅导的方式开展理论与现场实操培训,确保新员工在装置投料前达到独立上岗水平。为解决员工经验不足的问题,他主动编写操作经验以及事故预案,为青工成长少走弯路创造条件。他还利用副班学习的机会,亲自制作PPT与员工交流与讨论事故预案和案例,增强青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那时连做梦都梦见流程图。”现在已经是该装置一班班长的黄郁湛说出了当时的感受:“黎主管极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我很快就进入状态。如果当初没有那段强有力的培训,恐怕我现在还是一名跟在师傅身后的操作工。”
行之有效的培训使员工的技能迅速得到提高,目前,该装置参与装置开工的8位新员工先后走上班长或见习班长的重要岗位,85%班组人员达到系统操作水平。装置首次投料以来,已经连续运行两年多时间,没发生一起重大安全环保事故。
竞赛场上见真功
“小袁,为什么你们当班的时候干气C3含量比别的班控得好呢?”“通过这几天的观察,我们发现吸收剂温度对吸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于是调节了水冷器循环水量,降低粗汽油和补充吸收剂温度,从而增加吸收效果。”该装置横班书记杨秀全跟内操袁雪强在操作室里交流劳动竞赛心得。
该装置通过开展“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活动,紧盯大指标,严控小指标,将指标层层分解到班组,充分调动班组员工参与优化挖潜的积极性。
干气中的C3含量和加热炉热效率是竞赛考核的两个重要指标,该装置把这两项指标作为重点课题开展攻关,专门成立牵头人,坚持每班一测,实时监控,及时调整。
该装置对汽柴油质量实施“窄幅”控制,为提高装置液收,二班班员自我加压,主动将控制参数的指标收窄到工艺卡片的80%以内,将轻油收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在操作平稳率、提高汽油干点和柴油95%馏出等单项竞赛中多次名列前茅。
一点一滴“抠”能耗
“能耗是一点一滴抠出来的。”黎家铭表示,技术经济指标的提升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事着手。
2012年四季度,该装置实施18小时生焦周期,使装置加工量提高1000吨/天,负荷率高达130%,消除了分公司做大原油加工量的重油“瓶颈”,为广州石化顺利完成年度原油加工量做出了贡献。
2012年10月,该装置成功实施加热炉在线机械水力清焦。清焦后,加热炉炉膛温度同比下降了54摄氏度,管壁温度下降了95摄氏度,燃料气耗量下降了7.8%,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200多万元。
在日常生产中,班组人员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抠”能耗。他们针对分馏塔中段回流泵P1106A在生焦周期改变时回流量变化大的实际,及时对机泵进行变频改造,电流由之前的62安培降至28安培,每年节约电费6.8万元;他们根据温度变化,及时停用空冷器和水冷器,节约用电和循环水量。此外,他们还实施污油密闭回收和在线回炼,每年回收内部轻油120吨。
在装置技术经济指标不断提升的同时,这个平均年龄只有28.5岁的年轻团队中一批年轻人也在不断成长, 该装置也成为公司的“明星工场”:装置开工两年多来,共有2人次获得集团公司级荣誉,2人次获得省级荣誉,10人次获公司级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