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是炼化企业矢志不渝的追求,实现效益目标必须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季度,吉林石化以盈利19.9亿元的成绩一路高歌奋进。6月,一场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大检修,又让企业站在未来发展新起点上。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形势并未出现根本好转的情况下,吉林石化自2014年开始大幅减亏、2016年扭亏以来,走上持续盈利轨道,去年更是一举实现50.8亿元盈利目标。企业大变革、大发展、大效益背后,是吉化人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品牌、深化改革和精细管理的智慧与汗水。
从“吉化产品”到“吉化品牌”
近年来,吉林石化ABS、丙烯腈等拳头产品在市场上逐渐丧失了话语权,提升质量与销量、增强竞争与创效能力刻不容缓。一场由“吉化产品”向“吉化品牌”转变的战役在吉林石化打响。ABS产品质量攻关在这场战役中最具代表性。
在合成树脂厂展示墙上,“做中国最好的ABS”字样格外醒目。就在几年前,吉林石化的ABS产品因为有杂质和色差被迫退出国内高端家电市场,陷入中低端层面。在此背景下,以ABS产能从18万吨增到60万吨为契机,吉林石化针对ABS产品质量问题成立技术攻关团队,为生产服务、为市场服务、为发展服务。
为彻底查清杂质来源,攻关团队组织进行150余组专业实验,获得3000多个宝贵数据。弄清杂质来源后,攻关团队经过1200多次工艺调优和22项技术改造,解决影响质量问题108项,终于完成质量攻关,解决ABS的白度和色差等问题。
“现在,我们的ABS产品在高端市场占40%左右,产品供不应求,产品定位慢慢走向中高端。”技术团队负责人陆书来介绍说。
如今,合成树脂厂先后开发出10个牌号的ABS新产品,产销量达62万吨,成为格力、美的、海尔等国内知名家电企业的重要原料供应商,实现对国际大供应商产品的无差别替代,成为中国石油盈利能力最强的化工产品之一。
“由于公司2018年装置大检修,ABS产品排产55万吨,出现很大缺口,用户都希望吉林石化多生产ABS产品。”吉林石化公司副总工程师姜昌泉说。
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ABS的攻关经验在企业内部推广后,乙烯管材料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销率100%。乙丙橡胶国内市场占有率由8%提高到20%,部分牌号市场占有率超80%,为企业创效的同时树起了“吉化品牌”的好口碑。
改革激发深层活力
50多岁的孙国玉,是吉林石化检测中心的一名老师傅。2015年,临近退休的他,突然工作热情高涨,要求到制造车间去当钳工。当年像他一样主动要求转岗到一线的员工,还有10多个,原因只有一个:检测中心改革了。
改革之前的检测中心人员多、项目杂,机制不够灵活。2015年,扩大基层经营自主权改革大幕拉开,销售采购、人事管理、薪酬分配等五个方面的30项权力被下放。作为改革试点单位,检测中心推出全员工效与薪酬挂钩的工效卡。每到月底,大家对照工效卡算出自己干了多少活、能挣多少钱。不同员工在奖金分配上甚至相差9倍之多,所有人都来了劲头。
“大家的认识也在转变,改革不是要动你的钱袋,而是要往你的钱袋里放钱,就看你的能力能把钱袋撑到多大。”检测中心经理路伟说。
多年来习惯于“等活干”的员工,开始走出吉林石化,积极闯市场、找活源。瑞典奥特菲尔公司的罐、北京房山中安信公司的报警器检测都是他们的业务,“芝麻西瓜一起捡,大钱小钱一起赚”。2016年,检测中心甚至对外开出一张面额只有57元的发票。2017年,检测中心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全国10余个省市,对外创收达1040万元。
改革解决了企业分配问题,分配问题提升了员工的干劲问题,员工的干劲助力企业效益持续攀升……检测中心再也不是“等靠要”的辅助单位。
检测中心的成功,增强了吉林石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公司又顺势分两批在7家企业开展试点,在放权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奖励和分配体系,先后有400余名二线、三线富余人员主动申请到一线岗位工作。经过两年多试点,9家试点单位从2015年5家亏损变为2017年全部盈利,共实现利润4881万元。
精细管理“挤出”真金白银
面对人员总量大、历史包袱重的情况,吉林石化持续与业内顶尖企业全方位对标,对每个流程、每个节点、每个工位都制定节能降耗指标,以期通过精细管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过去,乙烯厂石脑油卸车操作规程规定,槽车底部剩余物料宽度不超过30厘米即为合格。通过精细核算,按此标准作业全年石脑油平均损失率为9.8%。,累计损失物料3122吨。于是厂里把“降低卸车损失率”定为挖潜目标,员工对抽油真空系统管径进行大胆改造,并针对积冰和杂物影响抽底问题制作专门的耙子。经过反复攻关,最终实现了槽车彻底清空,每年为企业节约资金近400万元。
“老一辈人省下来的麻袋毛能换4辆卡车,我们现在精打细算的,也算是没丢了传统。”一名乙烯厂的技术工人一边清理着槽车一边说。
努力提升装置智能化水平,也是推进精细管理的重要手段。吉林石化装置多,位置分散,计量仪表点多面广,靠人工巡检,一是不及时,二是误差在所难免。
“远程实时监控和无人值守,省人省事省钱,也更安全。”检测中心的技术负责人介绍说,“这项技术除了在吉林石化的生产单位应用之外,也正在辽阳石化、抚顺石化等进行推广,除了年节创费用700余万元之外,还有额外创收。”
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精细化管理出最大效益。精细管理“挤”出的真金白银,逐渐累积成熠熠生辉的“金山银山”。2017年,吉林石化1289项消耗指标中,有746项保持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节能降耗增效近亿元;2018年1月至4月,1319项消耗指标中,有719项创出历史最好水平。吉林石化摸索出的这一整套精细管理经验,也为其他老工业企业提供了良好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