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683230569
热门关键词碳化硅 窑车轴承 铝矾土 硅砖 白刚玉 棕刚玉 石墨 莫来石 浇注料 冷等静压机 镁砂 石英砂
兰州石化:逆“市”上扬背后的“高端”品质支撑
日期:2025-09-22
  9月14日,兰州石化榆林公司中央控制室内,操作人员实时监控着乙烯装置生产参数与设备状态。这里的多智能体协同AI系统,让生产流程实现“规划—决策—执行”闭环,预测准确度达99.79%,大幅提升了装置生产运行效能。
 
  “我们依托工业AI算法重构核心流程,单炉乙烯收率同比提高了0.37%,PE100管材料、高碳烯烃等优势产品产量也相应大幅度增加。”兰州石化榆林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李玮说。
 
  今年以来,随着“内卷式”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处于低位,市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兰州石化抓住产品这一核心,致力于让高端产品品质更优,让副产品附加值更高,让厚利产品产量更足,全方位突围出击,有效激活产品价值创造力,走出了一条逆“市”上扬的新曲线。
 
  一粒料的突围
 
  追求产品“更优”, 以“质量上限”打破市场壁垒,让品牌价值转化为实际效益
 
  “我们的茂金属产品,每生产100吨就比去年减少一半的协议品,且加工性能好、质量稳定、有国家质量认证,价格甚至比进口产品还要高。”9月12日,兰州石化聚烯烃一部工程师金琳对记者说。
 
  “主任,这批mPE3010黄色指数不合格!怎么办?”2024年2月,金琳接到一通焦急的“求救”电话。管材料mPE3010是兰州石化重点开发的高端茂金属产品,黄色指数不合格意味着产品将因外观不符合要求作为协议品出售,不仅效益减半,而且影响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
 
  “这么好的料,可惜了!一定要找到变白的办法!”金琳暗下决心。他立即带领团队人员开始技术攻关:调节挤压机温度,调整稳定剂加入量,改变生产工艺参数,采用新的工艺方法……团队成员白天做试验,晚上分析数据,第二天再调整方案继续试验,一个一个地试。3个月后,第一批经过攻关并采用新工艺处理后的产品下线,当检测报告显示黄色指数合格时,大家都长舒一口气:“终于解决了黄色指数超标的问题!”
 
  高端产品不仅仅代表高端的性能,更要守住“高端”的品质底线。这正是兰州石化一直秉承的理念。近年来,在高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全流程中,兰州石化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聚焦关键瓶颈开展攻关突破,不断打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细节优势,既以“稀缺性”筑牢高端产品的市场根基,又以“质量上限”强化产品的高端属性,并形成了以医用及车用聚烯烃材料、茂金属聚乙烯管材料、超高压电缆绝缘基础材料、高羧丁腈橡胶等为代表的多个系列高端产品,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与品质优势,成为企业核心效益的支柱力量。
 
  一块焦的蝶变
 
  “副产品”变“宝藏”,在新场景赋予产品“新价值”,让潜在效益落地
 
  9月15日,兰州石化新一批高品质石油焦被运往兰州新区一家新能源企业。这批以往只能作为石油炼制的副产品的石油焦,却在这家企业华丽转身,被用作锂电池负极焦后,实现利润翻番。
 
  今年3月,兰州石化领导在调研过程中,无意间了解到:兰州新区一家新能源企业正在寻找用作锂电池负极的原料。
 
  “兰州石化也有石油焦,是不是能开发成为负极焦?如果攻关成功,也算盘活了炼油副产品的隐形价值,那会是一笔不小的收益!”信息反馈到兰州石化生产单位后,立即引发大家不小的震动。客户需求就是产品方向。炼油三部焦化区域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攻关团队。
 
  “提高石油焦等级标准和收率意味着要调整多个工艺环节,任何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攻关组组长宋福荃深知其中的难点。于是,大家每天密切关注出焦情况,记录大量数据,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试验,最终通过延长冷焦过程的吹汽时间和提高加热炉出口温度,有效降低产品中挥发份含量,提高石油焦的等级。
 
  当又一批焦样被砸开时,断面蜂窝结构均匀细密,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完全达到2B标准。今年3月,首批高品质石油焦如期发往新区,客户使用后高兴地说:“完全满足要求!家门口就能采购到高品质产品,真好!”
 
  目前,兰州石化每月稳定向该企业供应2000吨石油焦,今年3月至今,累计增效3000余万元。而深入挖掘炼油副产品的高附加值,也成为兰州石化探索实践“减油增特”的新蓝本,打开了传统石油化工产品向新能源领域延伸拓展的新思路。
 
  一座厂的进化
 
  主动拥抱智能化变革浪潮,用数字化手段撬动效益杠杆,让增效潜能释放
 
  毛乌素沙地边缘,长风呼啸,卷起阵阵沙尘。李玮对身旁的年轻技术员说:“刚来这里的时候,放眼望去全是戈壁。现在这里不仅建起了工厂,我们还把它打造成了行业智能化的标杆。”
 
  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国内炼化行业首个全要素智能化工厂。“当装置运行达到‘满负荷、优指标’状态时,方能实现产量与质量的双重保障、协同提升。”李玮解释道。
 
  为了在保障装置“安、稳、长”运行基础上,无限逼近“满”和“优”,在中国石油人工智能建设行动中,榆林公司和中国石油规划总院(数智研究院)结合昆仑大模型和时间序列大模型TPT2两者的优势,创造性提出双模型驱动的实时优化新架构,在行业内首次探索将AI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率先打造出异常预测预警、操作参数优化、操作路径规划等一系列面向乙烷制乙烯场景的智能体。
 
  当走在榆林公司智能化工厂的管廊下,每一个无声的数据流动都如效益的“种子”一般。数智化的深入推进,让榆林公司乙烯装置平稳率达到100%、乙烯收率达到79.68%的历史最优水平。同时,高效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增长,1至8月,乙烯产量同比增长20.11%,全密、高密、己烯-1等产品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4.25%、21.21%、26.72%,增效动力十足。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AI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为我们重塑工业生产模式带来全新可能。”李玮感慨。
 
  一座工厂的进化,提供的也是模式革新与思路突破。如今,兰州石化也在充分吸纳榆林公司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数字化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推动数智化渗透至生产运营的全流程、各环节,驱动医用料、电缆料、车用料、超高分子量、丁腈橡胶等企业核心优势产品增产增量,走出一条独具优势的增效之路。
上一条:中国石化教育帮扶江西20年活动在南昌举行
下一条:云南石化构建多维度员工健康管理体系
  • 1
服务热线:13683230569  电子邮件:ncsqwk@163.com

在线交流:  给我发消息 121552308  给我发消息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4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