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2635542
热门关键词碳化硅 窑车轴承 铝矾土 硅砖 白刚玉 棕刚玉 石墨 莫来石 浇注料 冷等静压机 镁砂 石英砂
铜川建市50年工业战线取得显著成就
日期:2008-08-29

    铜川,因煤而兴,建市之初,全市工业门类较少,产品单一,全市工业主要集中在煤炭、水泥、食品制造业、陶瓷四大产业上。1957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共18户,其中,国有经济13户,集体经济5户,在职职工1.4万余人。工业占GDP41.9%。最大的工业企业是铜川矿务局,其次是1956年建设、1958年年底建成投产的耀县水泥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积极推进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市战略,特别是“5523”工程的实施,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一批工业技改项目的顺利实施,铝业、建材、煤炭、陶瓷等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医药、食品、电源等新兴产业得到培育和发展。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45.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99亿元,分别较1957年增长291倍、231倍。全市工业企业670余户,比1957年增长37倍,职工人数5.99万人,比1957年增长4.3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税金7.04亿元,占全市税金总额的60%以上,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比1958年的41.9%提高近10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1%以上,拉动GDP增长9.8个百分点。带动社会就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也明显增强。

    铜川的工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以煤炭采掘为主的重型工业经济结构初具雏形。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国民经济全面恢复时期,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铜川依靠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条件,开始了大规模开采煤炭的历史。到1957年底,全市原煤产量达94.5万吨,其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8%

    第二阶段(1959年—1971):地方工业体系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在煤炭工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在国家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方针指导下,部分国防及重要企业内迁,在铜川建厂布点。同时,我市相继建成了一批水泥制造、石灰石开采、铝冶炼、耐火材料制造、机电、炼铁、化工、日用陶瓷等工业企业。比较典型的是列入国家“一五”计划的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的陕西省耀县水泥厂,1957年破土动工,19591128日正式投产,年生产能力90万吨,是当时全国最大、亚洲能力第二的水泥厂。到1971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分别达到原煤613万吨、水泥65万吨、电解铝4672吨、变压器2万千伏安、灯泡97万只、日用陶瓷273万件。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和建材为主的工业产业群及地方工业体系。

    第三阶段(1972年—1978):超重型工业经济结构的形成。这一时期,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重工业发展势头不减,工业结构“超重型”特点更加明显。1978年,重工业比重达86.9%。比1949年提高5.9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1979年至2002):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工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87%以上的企业都是顺川道而建,沿210国道分布,呈串珠式布局。煤炭、建材、铝冶炼、机械、陶瓷等已成为主导产业,纺织、医药、食品、冶金、造纸、化工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列入国家“七五”计划期间重点项目——耀县水泥厂五号窑扩建工程于1987年开工,1991年底投入试生产,年新增水泥产量70万吨;6号窑2001年建成投产,使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50万吨。铝厂一期、二期、三期扩建也相继完成,使电解铝年生产能力达到5.5万吨。新川水泥旋窑等一批水泥生产线先后投入使用,至2001年全市水泥生产企业已达30多家,年设计能力已达525万吨,占到全省的43%2001年实际产量为363.6万吨,占到全省的35%。“超重型”工业结构并未得到改善。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其中煤炭、水泥、铝业、机械制造四项达8.13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41%,超重型工业仍占主导地位。由于铜川工业基本走的是资源开发型道路,主导产业单一,产品结构不尽合理。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其中煤炭、水泥铝业、机械制造四项达8.1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仍占主导地位。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这一阶段,各级政府及全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突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增长速度连续多年达到两位数,在全省位居前列。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145.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1.99亿元,分别较2002年增长211.15%262.05%;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由2002年的78户增加到2007年的121户,年总产值由2002年的33.53亿元提高到122.14亿元,增长264.27%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4.03亿元,较2002年增长212.21%;实现利润6.92亿元,与2002相比由亏转盈且逐年增长;实现税金7.04亿元,比2002年增长171.8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4.8%,比2002年提高73.2个百分点。200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51%,比2002年的35.11%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1%,比2002年提高21.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9.8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5.8个百分点。自2003年以来全市工业技改投资总额逾100亿元,年均增长45%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4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5.16%。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2007年全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2户,比2002年增加7户,上10亿元的企业三户。

    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成就:

    结构调整成绩突出。我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经过50年的发展,形成了铝业、煤炭、水泥、陶瓷等传统产业和电力电源、机械制造、食品、医药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水泥行业按照上大关小、治旋关立的思路,全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落后的生产能力。随着1959年耀县水泥厂的建成投产,我市水泥工业全面发展,一度形成了规模较小、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局面。近年来先后关停了23条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15万吨,建设了具有当前最先进工艺的秦岭、声威两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目前全市的水泥产能达到1300万吨,旋立窑产能比达8515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市实际水泥产量达695万吨,五十年累计生产水泥9333万吨,成为全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二是铝冶炼行业积极实施“煤电铝”联产,进行环保综合治理技术改造。1969年铜川铝厂建成了我市第一条年产5000吨电解铝生产线,填补了我市铝业的空白。改革开放以后,完成了老厂“68”技改工程,建成了5万千瓦自备电厂,建设了电解铝环境综合治理技改项目的一期、二期和二期续建项目,电解铝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5万吨,年发电能力达到4亿千瓦时。使铝业形成集铝冶炼、深加工、铝电煤联产为一体的支柱产业。三是电力行业强势崛起,成为铜川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铜川铝业公司建设的5万千瓦发电机组的基础上,近年来实施了华能铜川电厂一期120万千瓦发电项目,并于2007年底建成并网发电,一跃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四是陶瓷行业实现了新突破。破解了陶瓷行业萎缩不前的难题,建成了庄陶厂年产300万平米墙地砖生产线和陕西国际蔚蓝艺术陶瓷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市建陶厂内墙砖项目的建设。使我市的陶瓷产业出现新的发展生机。五是煤炭产业稳中求优。按照调整东部,发展北部,积极发展非煤产品的思路,实行“扶大抑小、适应环保、延伸开发”的产业调整政策,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确保安全,有序发展,先后关闭各类小煤矿351家,淘汰落后产能1000万吨左右,并先后实施了柴家沟、玉华、照金等煤矿的扩建工程,建成了年产120万吨的西川煤矿和玉华煤矿年产100万吨洗煤项目,使我市的煤炭产量由建市初的95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1749万吨。

    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成果显著。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铜川电瓷有限责任公司与郑州大学合作,在企业建立了郑州大学材料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以便企业便捷地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目前我市企业已有东风昌河车桥公司、秦岭水泥公司、铜变股份公司和铜川中星材料公司等4家已创建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自主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来改造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我市的重点行业上都采用了同行业先进的技术工艺。同时,我们也积极推广节能变频技术,通过对电动机进行变频改造,降低能耗。积极开展争创名牌产品活动。目前我市共有陕西秦岭水泥公司特种水泥公司的秦岭牌G级中抗油井水泥、陕西兰芝实业有限公司的“兰芝牌”镍氢电池等12个陕西省名牌产品。现在我市的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数量占到全省的3.35%,远远高于经济总量占全省2%的比重。

    重大项目得到突破。一大批工业项目相继落地建设并迅速建成达产达效。总投资100亿元、装机240万千瓦时的华能铜川电厂项目是我市引进的第一个中央级企业,也是我市一次性引进资金额最大的企业。铜川铝业公司电解铝环境治理技改项目及相关延伸项目已于200710月建成并达产达效。声威建材公司、秦岭水泥公司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建成。药王山水泥公司日产2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20054月开工,200612月建成。与此同时建成的还有10多个项目。在相继建成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同时,还有市建陶厂内墙砖一期工程接近尾声,声威建材公司的第二条、耀州水泥公司、满意水泥公司等3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都正在全面的建设之中,佰度公司膨化食品生产线、旺旺小馒头生产线项目进展顺利。耀州白石崖煤矿45万吨矿井建设项目、秦岭公司2x7.5mw纯低温余热电站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都在有序进行中。

    县域经济得到同步发展。实施工业强市以来,各区县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依托资源、产业、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工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良性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耀州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53亿元,占全区GDP31.82亿元的61.37%。王益区3.3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5.23%。印台区工业增加值1.93亿元,与全区GDP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宜君县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占全县GDP33.99%。新区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点高,速度也较快,2007年工业增加值实现1.78亿元,占全区GDP34.63%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民营经济作为新生事物迅猛发展。按照我市出台的《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声威水泥公司、台湾旺旺集团、麟字电池、兰芝镍氢动力电池、吉富锂-锰电池、天博陶瓷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也相继落户铜川。民营经济的快速成长,给全市经济增添了活力。据统计,“十五”末全市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3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下一条:巩义兴平浇注料等不定形耐火材料供应方大特钢1#高炉
  • 1
服务热线:010-62635542  传真:010-62637042  电子邮件:ncsqwk@163.com

在线交流:  给我发消息 121552308  给我发消息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19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40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