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春日的清晨,金陵石化的码头、铁路装车台、管输站等一片忙碌,每天5万吨的产品源源不断地流往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球场上,守门员一旦失守,就会造成球队输球。承担出厂产品把关任务的化验员就是质量的“守门员”。该公司质检中心成品站的45名职工精细检测,确保出厂产品连续12年质量100%合格,被誉为“门神”。
采样:精准到位不走样
4月7日8:20,该公司质检中心大楼,分析人员交接班会一结束,班长刘义伟就招呼徐养虎、赵阳、李志淮三名采样人员,拎着采样桶、采样瓶等瓶瓶罐罐出门,赶紧上车,直奔采样点。
第一站是沥青罐。尽管徐养虎在岗多年,刘义伟还是一再叮嘱:“开阀门一定要慢,沥青的黏度大、温度高,如果阀门开得过快,就会喷溅,容易引发事故。”徐养虎答应着,小心登上4米高的平台,按照操作规程,先把管道口残存的“死体积”样品放入专用回收桶,再采集“新鲜”样品。刘义伟说:“这是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这也是做好分析的第一步,千万不能马虎。”
随后,采样车来到航空煤油的罐区。刘义伟拎着采样器具走过10多级台阶,来到114罐下,蹲下身子,打开自动采样器,熟练地选取上中下三个不同位置的样品,并混合采集。“现在大多数油罐都装上了自动采样设备,方便多了,样品也更有代表性。” 他说,“以前这些油罐都必须爬到罐顶作业,采样时间至少是现在的6倍。当然,还有少量油罐要爬到罐顶的。”
说完没多久,采样车来到炼油灌装站,98号汽油样必须爬罐了。天上飘着蒙蒙细雨,赵阳顺着铁梯爬上了10多米高的油罐。刘义伟有点担心,一直站在楼梯口盯着,不停提醒:“注意脚下安全。”依据安全规定,采样不能打伞,穿雨衣会造成操作不便,所以,赵阳只能冒雨。尽管工作服很快湿了一片,他还是按照采样规程,依次选取油罐上、中、下的样品,注满了塑料采样桶。
奇特的采样是球罐区。李志淮刷卡进入罐区大门,戴上防毒面具,骑上一辆自行车,5分钟后来到生产区最西北角的5203丙烯罐下,先选择上风口,然后小开阀门放一下阀口气,顿时一团雾气冲出来,然后关闭好,把小钢瓶接口接上取样口,随着“滋滋”声,丙烯进入了采样瓶。
这次一共采了6个点,因为一切顺利,一个小时就完成了。
分析:细致入微不过分
9:20,采样车回到实验大楼。样品按照规定放进样品间,接到任务单的8名分析人员早已做好了分析的准备。
吴清、赵凡、王琴等人听到招呼,赶紧来制备样品。吴清要做的是98号汽油的硫含量分析。她用微量针管吸取样品后,放到进样口的位置。车用汽油的硫含量关乎大气污染问题,是相关部门严控的指标之一。该公司汽油产品的硫含量控制指标常年优于国家标准。这次分析结果很快出来了,全部合格。
辛烷值决定车用汽油的标号,是消费者最关心的指标。赵凡在分析前认真调试仪器,先用标准样品校验了仪器的精度,眼见一切正常,他才把样品倒入进样口。他说:“仪器不是万能的,也会出问题,所以日常维保工作是必须做的。”
冰点自动分析仪似乎出现了问题。王琴发现航空煤油的冰点数据异常,她赶紧重做了一遍,还是超标。冰点指标关乎航空器的安全,稍有疏忽,后果严重。她赶紧向刘义伟报告。刘义伟请示成品站站长蔡俊美后,赶紧重新去罐区采来了新的样品。王琴分析后,数据依然异常。技术人员过来碰头分析,根据种种迹象判断是自动仪器出了问题。于是,王琴启用手动分析仪检测,发现数据恢复正常。
技术员金培燕又比对了多组数据,确认“数据异常”只是虚惊一场。其时,时钟已过12点。
审核:数据卡边不放手
13:00,吴清的所有分析数据已上传到企业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她仔细浏览上传的数据,完成了自审工作。觉得没有问题后,她又请王琴审核一遍,把好第二道关。
根据企业相关规定,从采样到分析,再到数据审核上传,必须在6小时内完成,这样才能不耽误这一批次产品的出厂。该公司要求每月分析数据上传及时率要达到98.5%以上,不然将在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中扣奖。
1:30,刘义伟开始在楼道里吆喝大家,“赶紧完成互审哦,把数据上传到系统。”然后,他坐下来,开始审核本班分析人员上传的500多个数据。一切正常!如果发现异常,还要汇报站长和技术员,一起解决问题,确保分析数据发布及时率不低于标准。
刘义伟忙碌的同时,站长蔡俊美和技术人员正根据当天的生产情况和出厂动态,关注一些运行部的生产数据,协助班长把好数据发布的最后一道关。
副站长周国效发现柴油的酸度数据卡边,临近不合格标准。他考虑到岗位人员是刚入职不久的新员工,有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判断有误。于是,周国效自己取了样品,依照分析操作步骤,重新分析了柴油样品,发现这位新员工上传的数据都在误差范围内,这才在三级审核上打钩确认。他说:“我这里是最后一道质量关,一个数据都不能错,稍有闪失,中国石化的信誉就会有影响。”
近年来,随着油品质量的持续升级,该公司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分析需求也随之成倍增加,每年检测达1.4万个样品,报出的分析数据达15.9万个,连续12年没有出过一起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