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师傅,今天咱们再试着把高压蒸汽的温度提高0.5摄氏度,看蒸汽是不是能再降一些。”8月15日,大庆石化化工三厂苯乙烯联合车间生产四班班长杨文彬发现将高压蒸汽温度升高,可以节省蒸汽使用量。经过反复调试,每天可节约蒸汽20吨,装置能耗明显降低。通过细微的调整就能带来可观的收益,在节能降耗方面,生产四班自有“秘籍”。
围绕“细”字练好管理“内功”
在生产过程中,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才能向着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为营造“学习工作一体化”的良好氛围,班组制定出一系列学习、轮岗计划。
生产四班共有员工19人,其中技师4人、高级技师1人。面对班组员工综合素质差异,班长杨文彬在班组中创新推行“因人制宜、分步实施、小步快走、梯次推进”的培训方式,4名技师从操作技术、技能特性、个人需求等方面入手,利用案例教学、经验分享等方式,现场指导班员们实际操作与演练,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员工们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日常巡检时都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遇到的问题。面对生产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并主动拿出自己的“绝活”,能者为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组现场小课堂。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班组随时开展技术经验总结讨论,以达到共同提高工作技术水平的目的。经过培训,生产四班员工均具有两个以上岗位的操作本领,半数员工达到“一岗精、多岗通”。
围绕“精”字练好成本“轻功”
长期以来,管控成本是班员的必修课。这个班组每一名班员都是“成本控”,他们大力提倡修旧利废,全方位抓实开源节流,苦练降本增效“轻功”。
在班组技师的带动下,班组员工快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提质增效中。生产过程中所用的药剂是通过气动泵抽进药剂罐,然后注入系统内部,气动泵的隔膜比较脆弱,稍不留意就会“罢工”,如果等维修班来修理,就会耽误药剂注入。班组员工程瑞强和司端莹仔细研究气动泵的构造后,自己动手修复,不仅节省了修复时间,还节约了装置的生产成本。为了节约装置蒸汽消耗量,员工张俊凯经过琢磨使用蒸汽的设备,发现通过降低精馏塔底去闪蒸罐蒸汽的用量,每小时可节约蒸汽量100千克。他们从稳定生产中不断“抠”效益,在每月的班组经济核算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为车间提质增效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今年上半年,苯乙烯联合车间仅蒸汽一项就节约20万元。
在“抱西瓜”的同时,这个班也不忘从细小环节入手“捡芝麻”。阀门的盘根经过清理、重新添加后变废为宝;装置区内围堰破损,生产四班员工自己动手,将破损的围堰修复完整。
围绕“严”字练好安全“硬功”
“只有全体员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自觉遵守安全规程,自觉维护自身的生命安全,才能实现安全生产。”谈起班组安全,杨文彬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硬功夫”。
每日一案例出“新”招。每天上岗前,班组都要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分享,通过日复一日安全事故分析,使员工们真正做到让安全教育入脑入心。每日一提醒出“真”招。这个班组开展“人人都是安全员”活动,班组员工轮流担当“安全员”,通过班前、班中安全检查和提醒,全面熟记当班安全环境,对每一道工序进行安全确认。
此外,他们还建立岗位安全责任检查清单,将巡检要点、标准、风险部位逐个标注清晰,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副班长王建伟在巡检过程中,发现压缩机出口法兰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有效保障了装置生产安全。
围绕“聚”字练好“心法”
员工们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班组一起度过的。常年的相处,使班组成了员工心中的另一个“家”。
生产四班在生产之余,不断加强班组“家”文化建设。这个班有6名党员,在班长杨文彬的带领下,不断推进党小组与班组“两组”融合共建。他们将党建工作与生产难题攻关、岗位练兵紧密结合,使党小组与班组一体化组建、一体化运行,充分发挥党小组在生产班组抓生产、强管理的双重作用。在每月的班组会上,党小组成员针对工作、生活、班组管理等提出各种意见,并由员工们共同制定合理解决方案。
通过“家”文化的建设,班组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党员王建伟是生产四班的热心“小家长”,工作闲暇时,经常与大家拉家常,了解班组员工的心理情况。2月16日,王建伟发现员工刘富当班期间总是满脸愁绪,经过了解得知到他父母患上重大疾病后,立即组织班员采取了上班期间调整其工作强度、下班后帮忙解决困难、生活中走访互助等措施,逐渐稳定了刘富的情绪。类似的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使班组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