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四川石化公司聚丙烯产品库房,一袋袋牌号为PP-HM0100的聚丙烯被装上车。这标志着公司又一款新产品将走向终端市场,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等高附加值领域。
近年来,四川石化坚定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加速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创新驱动 高端制造赋能价值创造
“我们通过技术创新和参数优化,开发出中高熔指聚丙烯等新产品,成功应用于塑料改性领域。”四川石化规划和科技信息部管理人员黄健说。
四川石化将“产学研用”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与科研院所共同搭建平台,从结构与性能、助剂配方及加工技术等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入手,建立起完整的新产品、新材料研发体系,推动产品从“实验样品”快速走向“高端市场”。
根植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四川石化积极推进新材料提速攻坚,与各重点产业链深度耦合,以高端化工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四川石化相继生产车用中熔抗冲共聚聚丙烯CI73H、热成型专用料CP261等一系列新材料、新产品,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仅满足了西南地区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需求,更带动了下游重点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此外,四川石化还持续推动蜡柴油加氢优化改造、乙烷资源高效利用等项目落地实施,以循环经济做好降碳“减法”。通过技改技措项目与狠抓精细化管理“双管齐下”,精打细算优化生产装置能耗水平。上半年,公司炼油单因能耗同比下降2.48%。
数智赋能 打造新型生产力体系
“通过生产监控协同应用平台,可以准确高效获取生产信息,快速精准发布生产指令,并可在平台上跟踪指令执行的进度。”在四川石化总调度室,生产调度员王伟一边说,一边打开生产监控协同系统,查看各生产装置关键参数、作业监控等信息,并下达当天的生产指令。各生产部将指令推送至基层班组移动终端,并自动转换为操作卡进行步步确认。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快速迭代,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能的必由之路。”规划和科技信息部副经理李鑫说。
四川石化以“数智石油”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围绕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成果,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建设,系统打造“数据赋能、业务协同、智慧决策、价值创新”四大能力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化补强、数字化赋能、智能化发展”三大工程,按下生产效率提升的“加速键”。
四川石化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设备、安全、环保、经营一体化管控,驱动业务、运营和管理模式变革,引导工作重心向数据深度挖掘、工艺及能耗优化转变。今年年初以来,公司高质量完成数字化转型试点项目,实现12个业务场景搭建、319个功能模块建设,当前全厂数据自动采集率超95%,设备故障诊断率在90%以上,一体化平台促进工作效率提升30%。
产业协同 构筑集群发展战略新高地
与四川石化一路之隔的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各企业通过纵横交错的管廊串联在一起,四川石化的环氧乙烷、乙烯焦油等原料通过管线直接输送到下游企业,形成内外一体的“就地供应、隔墙转化”集群模式,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显著提升了产业链协同效率。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以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底,四川能源化工创新谷应运而生,四川省内各大化工园区在招引共建、成果转化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目前,四川石化所在的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已聚集22家生产型企业,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2个,形成了包含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等的完整产业链。
四川石化充分发挥其在产业生态中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以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辐射整个园区产业链,带动企业“组团出圈”,突破资源约束,重塑竞争格局。同时,公司带动园区联动西南地区多个化工园区,构建“总部+基地”“智力+经济”“制造+服务”协同发展格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已逐步打造成为成渝地区能源和有机新材料的关键保障基地。
“我们正在从单一的生产型企业向产业生态组织者转型。”四川石化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持续为园区下游企业提供安全、稳定且高品质的原材料,发展深加工产业链,助力园区实现以链引链、强链补链的目标,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共同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巩固成渝地区能源和新材料核心供应基地地位。
面向未来,四川石化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迈向“炼化生精材”产业链中高端,为集团公司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