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24日,大庆石化今年新产品新材料累计产量已突破10万吨,提前完成全年目标,同比增产3万多吨。这是这个公司系统性改革持续深化的成果之一。
“十四五”以来,大庆石化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标准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58项任务、95项措施扎实落地,不仅全面完成总体任务,而且提前实现集团公司下达的进度目标,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主动赢得发展主动的实践路径。
思想破局 机制重塑
改革之难,不仅难在触及利益,更深层次在于触及思想。
面对组织层级多、机制不灵活、管理负担重等现实挑战,大庆石化清醒认识到思想破冰是行动突围的前提。
大庆石化党委强化“观念转变是一种能力”的意识,广泛凝聚“不改革就落后、不突破就淘汰”“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终将消灭企业”的共识,带头开展调研座谈,疏导和消除各层级员工的思想顾虑。同时,系统化推动顶层设计,构建以“一图、两册、一文件”为核心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梳理近500项业务流程,修订及新增制度200余项,逐项厘清权责边界,确定执行标准。随着公司新版《企业文化手册》落地,20场专题辅导、70余场基层宣讲层层递进,让改革精神内化为干部员工攻坚克难的自觉行动。
思想之变催生机制之变,人事改革率先破局。“十四五”期间,大庆石化统筹盘活人力资源,对外输出成熟人才,对内优化岗位、调剂转岗人员,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48个百分点。绩效分配全面向业绩倾斜,岗位贡献占奖金比重的70%至100%,“奖金是挣出来的”理念深入人心。
向新发力 向质跃升
改革的成效,要靠发展来检验。
面对能源行业的深刻变革,大庆石化紧盯转型升级最后的窗口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产业向高端跃进。“十四五”以来,21项产品产量指标30次刷新纪录,18套装置打破长周期运行纪录。
向创新要动力,向转型要出路。大庆石化在供给侧结构调整上发力,持续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十四五”以来,累计开发新产品33项,生产新材料19.3万吨,扩大高效新产品产能275.9万吨。其中,长链支化茂金属聚乙烯性能比肩进口产品,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功跃入“400万系列”。大庆石化全力推进1000吨/年超细旦腈纶特种长丝项目开车生产,目前进入带丝调试阶段,为公司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抢抓国家新能源、新材料发展及集团公司战略布局机遇,大庆石化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突围,做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十四五”期间,承担11项集团公司重大技术课题,参与13项自主技术开发,在加快成果落地转化方面,立足α-烯烃领域,建成国内首套1-辛烯等α-烯烃合成工业试验装置,为下游高端聚乙烯树脂生产提供关键原料支撑,显著提升中国石油在该领域的技术与产业优势。
截至“十四五”末,大庆石化原油加工量超3亿吨,乙烯产量连续10年稳居百万吨以上。坚实的产能基础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公司围绕“炼化生精材”重点方向,积极推进“材料型”炼厂转型,开展下游产业链布局规划。炼油区累计向化工装置供应原料近1100万吨,占炼油商品量的28.51%,实现“油转化”高效协同。裂解二套装置脱瓶颈改造、新建20万吨/年ABS装置等项目建成落地,乙烯总产能提升至138万吨/年,带动下游产业链升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机构优化 业务赋能
历史形成的庞大组织架构,一直制约着大庆石化的发展质量和效率。
“十四五”期间,针对机构臃肿、层级过多的国企“通病”,大庆石化打破“围墙文化”,在主营业务领域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组建了13个联合运行部。在推进“瘦身提质”中实现二、三级机构从420个精简至186个,在提升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推动新产品数量几近翻番、新兴产业营收占比持续攀升,成长“第二曲线”加速形成。
管理体系的精简让基层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以前是各管一摊、层层上报,一个决策可能转几道弯。现在管理层级精简了,调度指令直接到岗位,工作流程更顺了,决策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生产一线的员工深有感触。
在未上市业务改革方面,聚焦经营性企业改革,按照“四个一批”分类施策。作为厂办大集体混合所有制改革“破冰者”,五龙实业通过引入区属国有企业与大庆石化未上市母公司合资持股,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有限公司。2023年,混改仅2年,企业产值便实现翻番。
“十四五”以来,未上市业务二级单位数量压减了63.6%,托管企业基本退出生产经营性业务。同时,全面完成“四供一业”分离移交,彻底结束了企业办社会的历史。
后勤业务市场化改革同步推进,完成食堂餐饮业务的专业化整合,食堂数量压减至9个,就餐人数同比提高192%,人均就餐成本下降48%。工业物业服务深入生产一线,基本建成精干高效的生产后勤管理体系,社会化率达到80%。
时至年末,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入收官阶段。大庆石化正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以改革新成效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时不我待,也责无旁贷。